吕娟序《新中国70年水利科技大家学行研究》
2019-10-01 21:30:13
  • 0
  • 0
  • 2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南北跨度大,东西幅度宽。大多数地区处于中纬度、北温带,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500余条。季风气候明显,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大陆性气候强,温差大,降水年际变化大。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既为中国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水旱灾害频发,台风和地质灾害严重,中国人民曾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

从大禹治水传说开始,中国的水利事件就史不绝书。中国的水工技术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熟。最早且有确切记载的古代水利工程——芍陂,距今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而300年间修建的邗沟运河、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水利工程距今也都有2200余年的历史,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直至清末,中国水利发展起起伏伏达数千年。尽管如此,历史发展到20世纪上半叶,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仍未得到有效治理,灾害依然严重。1928—1931年黄河流域大旱,遍及13省,灾民达3400万人,赤地千里,饿殍载道;1931—1939年,长江、汉江、淮河、黄河、海河接连发生大水,灾情震惊世界,其中1931年长江、汉江和淮河水灾,长江流域淹没耕地5090万亩,死亡达14.5万人,下游沿江大城市包括汉口均遭水淹,淮河流域淹没耕地7700万亩,死亡7. 5万人。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河湖面貌已是满目疮痍,破败不堪。河湖基本处于无控制的自然状态,水系紊乱,江河湖泊体系尚不足抵御10年一遇~20年一遇的中小洪水危害;江河湖泊兴利程度很差,水资源利用水平低下。全国仅有堤防约4.2万公里,灌溉面积2.4亿亩(不到总耕地面积的1/5),大中型水库只有23座;内河航道基本处于天然状态,通航里程7.4万公里,航道等级不高,航运设施落后;缺乏对水利基础资料的调查搜集和全面系统规划。人均国民收入仅66元,近半数人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因此,1949年的党和政府面临着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局面。建立体制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消除自然灾害、巩固人民政权,成为新中国的首要任务。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70年,对于中国的水利事业来说是波澜壮阔的70年,是翻天覆地的70年。目前,中国的大江大河干流已经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暴雨洪水防范能力也显著提升,城乡供水基本得到有效保障,水旱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不断完善,关键期洪水预报科学精准,水利工程调度科学有效,防洪抗旱减灾效益十分显著。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在工程措施建设方面:全国已建成5级以上堤防30.6万公里,保护人口6.1亿人,保护耕地4.1万千公顷;已建成流量为5立方米每秒及以上的水闸(包括分洪闸、排水闸、挡潮闸、引水闸、节制闸)10.4万座;已建成各类水库9.9万座,总库容9035亿立方米;已建成日取水大于等于20立方米的供水机电井或内径大于200毫米的灌溉机电井共496.0万眼;已建成各类装机流量1立方米每秒或装机功率50千瓦以上的泵站9.5万处;已建成设计灌溉面积2000亩及以上的灌区2.3万处,全国总灌溉面积11亿亩;已建成农村水电站4.7万座;已建成各类水文站11万处及较为完善的水利网信体系;全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125.8万平方公里;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0万公里。在非工程措施建设方面: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编制完成大江大河防御洪水方案、洪水调度方案和抗旱水量应急调度预案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规预案体系;完善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体系。近5年来,全国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洪涝年均农作物受灾面积、受灾人口、死亡人口比本世纪初减少3-6成;因旱受灾面积、粮食损失比本世纪初减少6-7成。2018年因洪涝灾害死亡、失踪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近两年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连创新低。截至2017年底,全国人均国民收入6万元,贫困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1%;GDP为13.17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位。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几代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当然也包括中国水利建设者的巨大奉献和付出。本书研究的水利科技大家张光斗、严恺、林一山、林秉南、张瑞瑾、潘家铮、张含英、王化云、钱宁、朱显谟、姚汉源、汪胡桢、罗西北等先辈,就是新中国水利建设者的杰出代表,他们在江河治理、水利工程建设、水利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引领了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本书作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每位大家的学术思想、水利实践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还原了他们的思想情怀和水利实践人生轨迹,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他们的学行,还有助于读者了解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发展脉络,让读者换个角度看中国。当然,本书因是一部学术著作,必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大家可以就此展开充分的讨论,只有充分的讨论,才能让历史越来越接近事实的真相。

我认为,高峻教授率领的团队对水利科技大家的学行开展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已经70年了,确是到了该进行阶段总结的时候。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举国体制、人民作主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任何制度所无法比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是我们未来应对一切困难的制胜法宝。水利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是中国水利建设者奋发有为的战线,中国水利建设者应向先辈们学习,始终成为中国发展最可信赖的中坚力量。

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