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社会经济应注重均衡发展
2019-10-03 17:21:53
  • 0
  • 0
  • 6


                                                                                 高  峻


2019年10月3日读到一位90后支教教师写的网文《中国最穷的地方有多穷?孩子10年没吃过肉,7年没洗澡,人畜同住》,写的最穷的地方是四川大凉山,文章配发了十余幅相片。四川大凉山的现状说明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性十分突出。由此我联想到福建省。福建省在20世纪的上半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沿海地区与内陆山区悬殊甚大。但经新中国70年的建设和发展,福建省成为全囯十分突出的一个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均衡的省份,福建省沿海六市一区(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平潭区)与内陆山区的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的社会经济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同步发展,差距不大。究其原因是政府的强势介入。具体地分析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在五个阶段政府的强势介入,推动了福建内陆山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一阶段是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福建省政府的内迁,带动了永安、南平、漳平、龙岩、长汀等地的开发和发展。

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亊交通线、军工企业的大规模建设,如鹰厦铁路、崇安机场、连城机场、龙岩和漳平的军工企业建设和建成。

第三阶段是1960年代中期开始的福建小三线建设的成效与影响。2019年9月27日,《史学月刊》编辑部在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举办第三届新史学青年论坛“时代变革与制度”,上海师大历史学系博士生刘盼红(导师高红霞)向论坛“中共革命与制度变革”研讨分组提交了《支内工厂与当地的互动关系:以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参会论文,以翔实的史料,准确地分析了上海援建福建企业的作用和影响,这些企业分布在邵武、南平、三明、永安、漳平。除了上海市的支援,福建省这一时期也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在小三线建成一批大中型企业,促进了山区城镇的工业化。

第四阶段为1970年代初至中后期福建沿海地区城镇向山区辐射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第五阶段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持续推进的,有广大华侨和台胞参与的福建省革命老区(主要是闽西、闽北革命老区)建设。

由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考量,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虽不排除历史时期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但政府正确的发展导向和持之以恒的推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这一方面,福建省有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