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峻
2018年1月21日,清华大学评出首批18位文科资深教授,学衔、职级、待遇等同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新闻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自1952年学习苏联进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由综合性大学变为工科大学。但近20年清华大学重新向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目标奋起直追,实现了惊人的赶超,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强势崛起,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成绩卓著。
由清华大学评出首批18位文科资深教授的讯息,笔者联想到目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衔、职级的一职三称的现状。据笔者了解,经国家决策层批准,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学部委员制度,评出首批47名学部委员,为一级研究员。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在全国高等院校评出首批14名文科一级教授,9名文科荣誉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以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迄今已评出三批文科一级教授)。此后,山东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先后评出文科一级教授。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中国985大学,现称一流大学则根据国家决策层的决定一律设立文科资深教授制度。非一流大学中仅有教育部直属的原211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经教育部批准聘任章开沅先生担任过文科资深教授,章先生在前三年已主动辞去了文科资深教授的职称(职务),宣布退休。
学部委员、文科一级教授、文科资深教授在学衔、职级上等同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但为何哲学社会科学界一再呼吁(包括笔者)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制度,却一直未得到国家决策层的采纳?笔者分析,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的制约因素:首先,经新中国69年的征程,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队伍已形成了五路大军。即高等院校系统、各级社科院系统、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各级党政部门的研究机构系统、军队院校系统,且高等院校系统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成就十分突出。在1998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北京大学,提出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后,国家加大了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财政投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挖走了一大批优秀学者。仅历史学科便有辛德勇、茅海建、杨奎松等调入北京大学,李学勤、仲伟民等调入清华大学。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科建设受到影响。学术实力的天平似乎倾向了名校,在此背景下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制度,可能高校名校难以接受。
其次,若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制度,其覆盖面难以涵盖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等学科门类。
再次,笔者接触过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著名学者,大多不认同党政机关的公务员遴选文科院士。而客观的现实是,新中国经69年的发展,已建立起学习型社会、学者型文官体制,中央、部省、市、县,甚至一些乡镇的党政干部都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党和人民的事业的顺利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党和国家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从学理上看就是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循环往复的认识、研究、总结、升华的过程,许多党政干部参与其中,他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不比专业学者差,有的甚至更优、更高。如文科院士不包括学者型的党政干部、公务员,并非科学、公正、公平之举。反之倘若文科院士包括党政干部、公务员,那么一批副国级、正部级、副部级的学者型的公务员难免捷足先登,入选文科院士,占去相当的份额。则令专业学者心凉。所以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较难以解决。
总之,目前中国形成的学部委员、文科一级教授、文科资深教授一职三称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学衔、职级的格局,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或曰适合国情的做法!
2018年2月17日